校長薦讀——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號)是國家教育部于2017年8月17日發布的文件。
目錄
. 1 文件配文
. 2 文件全文
. 3 內容解讀
文件配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實效性,經研究,我部制定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該《指南》是指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規范性文件,適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學。各地要加強組織實施,將《指南》作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納入校長和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并將其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德育工作進行督導評價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
請將貫徹落實情況及時報我部。
教育部
2017年8月17日
文件全文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
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切實將黨和國家關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細落小落實,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以落實《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為抓手,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不斷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長效機制,全面提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正確方向。加強黨對中小學校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學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導權,保證中小學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二)堅持遵循規律。符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教育規律,注重學段銜接和知行統一,強化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養成,努力增強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
(三)堅持協同配合。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道德發展、成長成人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一致的育人合力。
(四)堅持常態開展。推進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創新途徑和載體,將中小學德育工作要求貫穿融入到學校各項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的德育工作長效機制。
三、德育目標
(一)總體目標
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增強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學生理解、認同和擁護國家政治制度,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養成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二)學段目標
小學低年級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和有關祖國的知識,保護環境,愛惜資源,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等良好品質。
小學中高年級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了解家鄉發展變化和國家歷史常識,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的光榮革命傳統,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規范和文明禮貌,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養成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具備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形成誠實守信、友愛寬容、自尊自律、樂觀向上等良好品質。
初中學段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認同中華文化,繼承革命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樹立規則意識、法治觀念,培養公民意識,掌握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和方法,養成熱愛勞動、自主自立、意志堅強的生活態度,形成尊重他人、樂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等良好品質。
高中學段
教育和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治觀念,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正確選擇人生發展道路的相關知識,具備自主、自立、自強的態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德育內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開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教育,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領會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加強中國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中國夢主題宣傳教育、時事政策教育,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深刻領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培養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中小學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法治教育、誠信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引導學生牢牢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覺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精神內涵,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四)生態文明教育。加強節約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開展大氣、土地、水、糧食等資源的基本國情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開展節糧節水節電教育活動,推動實行垃圾分類,倡導綠色消費,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自覺勞動的生活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認識自我、尊重生命、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人生規劃以及適應社會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導學生增強調控心理、自主自助、應對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五、實施途徑和要求
(一)課程育人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嚴格落實德育課程。按照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標準,上好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落實課時,不得減少課時或挪作它用。
要圍繞課程目標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充分利用時政媒體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發展學生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發揮其它課程德育功能。要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課程特點,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德育資源,將德育內容有機融入到各門課程教學中。
語文、歷史、地理等課要利用課程中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
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
音樂、體育、美術、藝術等課要加強對學生審美情趣、健康體魄、意志品質、人文素養和生活方式的培養。
外語課要加強對學生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和綜合人文素養的培養。
綜合實踐活動課要加強對學生生活技能、勞動習慣、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用好地方和學校課程。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樹立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意識。
統籌安排地方和學校課程,開展法治教育、廉潔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環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教育、毒品預防教育、影視教育等專題教育。
(二)文化育人
要依據學校辦學理念,結合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因地制宜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秩序良好、環境優美,校園文化積極向上、格調高雅,提高校園文明水平,讓校園處處成為育人場所。
優化校園環境。學校校園建筑、設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溫馨舒適,使校園內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
學校要有升國旗的旗臺和旗桿。建好共青團、少先隊活動室。積極建設校史陳列室、圖書館(室)、廣播室、學校標志性景觀。
學校、教室要在明顯位置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教室正前上方有國旗標識。
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墻壁、地面等進行文化建設,可懸掛革命領袖、科學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畫像和格言,展示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或進行主題創作。
營造文化氛圍。凝練學校辦學理念,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形成引導全校師生共同進步的精神力量。
鼓勵設計符合教育規律、體現學校特點和辦學理念的校徽、校訓、校規、校歌、校旗等并進行教育展示。
創建校報、校刊進行宣傳教育。可設計體現學校文化特色的校服。
建設班級文化,鼓勵學生自主設計班名、班訓、班歌、班徽、班級口號等,增強班級凝聚力。
推進書香班級、書香校園建設,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提倡小學生每天課外閱讀至少半小時、中學生每天課外閱讀至少1小時。
建設網絡文化。積極建設校園綠色網絡,開發網絡德育資源,搭建校園網站、論壇、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網上宣傳交流平臺,通過網絡開展主題班(隊)會、冬(夏)令營、家校互動等活動,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避免沉溺網絡游戲,遠離有害信息,防止網絡沉迷和傷害,提升網絡素養,打造清朗的校園網絡文化。
(三)活動育人
要精心設計、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育活動,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開展節日紀念日活動。利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傳統節日以及二十四節氣,開展介紹節日歷史淵源、精神內涵、文化習俗等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傳統節日的體驗感和文化感。
利用植樹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慶日集中開展愛黨愛國、民族團結、熱愛勞動、尊師重教、愛護環境等主題教育活動。
利用學雷鋒紀念日、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重要紀念日,以及地球日、環境日、健康日、國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題日,設計開展相關主題教育活動。
開展儀式教育活動。儀式教育活動要體現莊嚴神圣,發揮思想政治引領和道德價值引領作用,創新方式方法,與學校特色和學生個性展示相結合。
嚴格中小學升掛國旗制度。除寒暑假和雙休日外,應當每日升掛國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節會活動要舉行升旗儀式,奏唱國歌,開展向國旗敬禮、國旗下宣誓、國旗下講話等活動。
入團、入隊要舉行儀式活動。
舉辦入學儀式、畢業儀式、成人儀式等有特殊意義的儀式活動。
開展校園節(會)活動。舉辦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校園節(會)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充實學生校園生活,磨練學生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一次科技節、藝術節、運動會、讀書會。可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學生實際,自主開發校園節(會)活動,做好活動方案和應急預案。
開展團、隊活動。加強學校團委對學生會組織、學生社團的指導管理。明確中學團委對初中少先隊工作的領導職責,健全初中團隊銜接機制。確保少先隊活動時間,小學1年級至初中2年級每周安排1課時。
發揮學生會作用,完善學生社團工作管理制度,建立體育、藝術、科普、環保、志愿服務等各類學生社團。學校要創造條件為學生社團提供經費、場地、活動時間等方面保障。
要結合各學科課程教學內容及辦學特色,充分利用課后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娛、體育等社團活動,創新學生課后服務途徑。
(四)實踐育人
要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緊密結合,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每學年至少安排一周時間,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開展各類主題實踐。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設施、公共機構、企事業單位、各類校外活動場所、專題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等資源,開展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
利用歷史博物館、文物展覽館、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等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紀念地、烈士陵園(墓)等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利用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等開展法治教育。
利用展覽館、美術館、音樂廳等開展文化藝術教育。
利用科技類館室、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設施等開展科普教育。
利用軍事博物館、國防設施等開展國防教育。
利用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展覽館、污水處理企業等開展環境保護教育。
利用交通隊、消防隊、地震臺等開展安全教育。
利用養老院、兒童福利機構、殘疾人康復機構等社區機構等開展關愛老人、孤兒、殘疾人教育。
利用體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務機構、兒童保健機構等開展健康教育。
加強勞動實踐。在學校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
將校外勞動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小學、初中、高中每個學段都要安排一定時間的農業生產、工業體驗、商業和服務業實習等勞動實踐。
教育引導學生參與洗衣服、倒垃圾、做飯、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組織研學旅行。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德育體驗、實踐鍛煉有機融合,利用好研學實踐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活動。
要考慮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能力,安排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研學旅行。
要規范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制定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明確學校、家長、學生的責任和權利。
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要廣泛開展與學生年齡、智力相適應的志愿服務活動。
發揮本校團組織、少先隊組織的作用,抓好學生志愿服務的具體組織、實施、考核評估等工作。
做好學生志愿服務認定記錄,建立學生志愿服務記錄檔案,加強學生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宣傳。
(五)管理育人
要積極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將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要求貫穿于學校管理制度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規校紀,健全學校管理制度,規范學校治理行為,形成全體師生廣泛認同和自覺遵守的制度規范。
制定班級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學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級管理模式。
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后干預等機制。
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學校周邊綜合治理機制,對社會上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為依法嚴肅懲處。
明確崗位責任。建立實現全員育人的具體制度,明確學校各個崗位教職員工的育人責任,規范教職工言行,提高全員育人的自覺性。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學生,加強班集體管理,強化集體教育,建設良好班風,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聯系。各學科教師要主動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級德育工作。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育、宣傳師德標兵、教學骨干和優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進典型,引導教師爭做“四有”好教師。
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注冊、年度考核、職務(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
細化學生行為規范。落實《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鼓勵結合實際制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引導學生熟知學習生活中的基本行為規范,踐行每一項要求。
關愛特殊群體。要加強對經濟困難家庭子女、單親家庭子女、學習困難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等群體的教育關愛,完善學校聯系關愛機制,及時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況,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提供情感關懷,引導學生心理、人格積極健康發展。
(六)協同育人
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
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各種家校溝通渠道,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及時了解、溝通和反饋學生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認真聽取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家長了解學校辦學理念、教育教學改進措施,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
構建社會共育機制。要主動聯系本地宣傳、綜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團、婦聯、關工委、衛計委等部門、組織,注重發揮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專家學者以及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聯動機制,搭建社會育人平臺,實現社會資源共享共建,凈化學生成長環境,助力廣大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六、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把中小學德育工作作為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指導和管理。學校要建立黨組織主導、校長負責、群團組織參與、家庭社會聯動的德育工作機制。學校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切實加強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領導,把握正確方向,推動解決重要問題。校長要親自抓德育工作,規劃、部署、推動學校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學校要完善黨建帶團建機制,加強共青團、少先隊建設,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的思想性、先進性、自主性、實踐性優勢。
加強條件保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進一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將德育工作經費納入經費年度預算,完善優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場所、設施,訂閱必備的參考書、報刊雜志,配齊相應的教學儀器設備等。
加強隊伍建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重視德育隊伍人員培養選拔,優化德育隊伍結構,建立激勵和保障機制,調動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要有計劃地培訓學校黨組織書記、校長、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師和少先隊輔導員、中學團干部,組織他們學習黨的教育方針、德育理論,提高德育工作專業化水平。
加強督導評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學校德育工作開展情況納入對學校督導的重要內容,建立區域、學校德育工作評價體系,適時開展專項督導評估工作。學校要認真開展學生的品德評價,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做好學生成長記錄,反映學生成長實際狀況。
加強科學研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科研機構和學校要組織力量開展中小學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特點和規律,創新德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定期總結交流研究成果,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和做法,增強德育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效性。
內容解讀
教育部近日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南》提出,中小學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注冊、年度考核、職務(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
《指南》指出,要嚴格落實德育課程。按照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標準,上好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落實課時,不得減少課時或挪作它用。要圍繞課程目標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挖掘課程思想內涵,充分利用時政媒體資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發展學生道德認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指南》要求,學校、教室要在明顯位置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中小學生守則(2015年修訂)》。教室正前上方有國旗標識。
《指南》提出,應開展儀式教育活動。儀式教育活動要體現莊嚴神圣,發揮思想政治引領和道德價值引領作用,創新方式方法,與學校特色和學生個性展示相結合。嚴格中小學升掛國旗制度。除寒暑假和雙休日外,應當每日升掛國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節會活動要舉行升旗儀式,奏唱國歌,開展向國旗敬禮、國旗下宣誓、國旗下講話等活動。
《指南》建議,應組織研學旅行。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促進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德育體驗、實踐鍛煉有機融合,利用好研學實踐基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活動。要考慮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能力,安排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研學旅行。要規范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制定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明確學校、家長、學生的責任和權利。
《指南》強調,要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后干預等機制。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學校周邊綜合治理機制,對社會上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為依法嚴肅懲處。
《指南》同時指出,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各種家校溝通渠道,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及時了解、溝通和反饋學生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認真聽取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家長了解學校辦學理念、教育教學改進措施,幫助家長提高家教水平。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解讀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結合我國中小學校德育工作實際,突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學段特色,從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體系、內容安排、實施途徑與要求以及組織實施等6個方面對中小德育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這些指導性意見很好地體現了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質,闡明了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價值方向,總結了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優秀經驗,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時代性和實踐針對性。本報特約請教育專家和中小學校長對《指南》進行解讀。
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質和價值方向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石中英
把握好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質和價值方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堅持遵循規律,堅持協同配合,堅持常態開展。這些基本原則既體現了上述中小學德育根本性質和價值取向的要求,也反映了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培育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基本規律,同時是對既往中小學德育工作優秀經驗的概括總結。
《指南》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牢牢把握黨對中小學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領導權,保證中小學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陣地。這個方向性原則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首要原則,集中體現了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立德樹人、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要做到這一點,中小學校必須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持續增強“四個意識”,強化政治責任和使命當擔;必須貫徹落實好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問題;必須從實際出發,聚焦問題,找準發力點,切實將中小學德育工作引導到正確的政治方向上來;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大力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意識和職業道德建設,造就一支黨和人民滿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人民教師隊伍。
《指南》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堅持遵循規律,這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科學性的反映,也是中小學德育不斷提高實效性的要求。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是有規律可循的,中小學德育工作必須努力發現這些規律、遵循這些規律并積極應用好這些規律,才能最終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做到這一點,中小學德育工作就應當在堅持正確方向的前提下,努力符合中小學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認知規律,在德育目標、任務、內容、途徑、方法以及評價等方面體現階段性特點,反映個性化需求,在注重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力培養的同時,強化實踐環節、培育正向的道德情感和積極的道德體驗,循序漸進,前后銜接,知行合一,不斷提升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水平。
《指南》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要堅持協同配合,這是學校德育工作開放性、系統性的反映,也是克服以往教育界所詬病的“5+2=0”現象的必由之路。一般而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比起智慧建構來說,更加具有開放性,容易受到多種不確定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的性質和方向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是相左的。所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比起其他各育工作,面臨的挑戰更多,更不可能走“封閉式德育”的老路。這就要求中小學德育工作在充分發揮學校自身主體作用的同時,進一步注重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社區和各個社會機構對于學生思想品德發展、成人成才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協調一致的育人合力,努力形成“5+2≧7”的德育新格局。特別重要的是,學校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家庭、社區和其他社會企事業單位所蘊藏的豐富德育資源,為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學習和人格養成搭建更加廣闊的舞臺。
《指南》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要堅持常態開展,努力構建德育工作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的長效機制。各種研究表明,億萬青少年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發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持續不懈的努力,而且這中間還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中小學校一方面要努力健全德育工作的各項制度,使得德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長期化,不因人而異,不因人而廢,始終朝著德育工作的正確價值方向前進;另一方面要求努力創新德育工作的體制機制,在充分發揮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傳統優勢同時,針對當前中小學德育存在的實際問題,切實解決好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問題,努力做到落實落小落細,將德育工作意識滲透到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管理和師生交往活動中去,發揮每一位教師的榜樣示范和引領作用,使得學校的德育工作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營造風清氣正、奮發向上、團結有愛、勇于擔當的良好育人氛圍。
以《指南》之“形” 傳立德樹人之“神”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林丹
“形神兼備”之“形”多指載體與表現形式,“形神兼備”之“神”多指靈魂與精神意蘊。《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便是這樣一個形神兼備的政策文本,既有邏輯清晰的表現形式,又有價值明確的精神意蘊。
之所以說《指南》是一個形神兼備的政策文本,主要基于它的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貫通性。《指南》既能準確體現國家頂層設計的大局方向,又能密切契合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實踐操作,因此具有“頂天立地”的貫通性。一方面,《指南》定位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指導思想之下,有效彰顯了黨和國家對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宏觀要求;另一方面,《指南》也將具體實施范疇落實、落小、落細于中小學德育工作全程。
二是漸進性。《指南》表達了對于學生的真正尊重,在“德育目標”的設定上,完全遵循其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充分體現出螺旋上升式的漸進性。在勾勒了“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的總體目標基礎上,詳細地提出了不同學段的具體目標:小學低年級側重“養成基本文明行為習慣”;小學中高年級側重“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觀念”;初中學段側重“引導國家認同和培養公民意識”;高中學段側重“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針對不同學段層層遞進設定不同目標的德育體系,根源于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理性把握,也反映了《指南》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三是關聯性。《指南》不是第一個強調立德樹人思想的政策文本,卻是一個集系列相關政策文本核心內容于一身的綜合文本,與系列相關政策文本有著縱橫交錯的關聯性。自從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來,教育部出臺了系列政策文本突出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可謂“重拳連擊”。而所有這些政策文本強調的核心內容,無一不是集中體現于《指南》的系統闡述中。
落實國家德育意志 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德育所 杜時忠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一方面承續了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德育體系與德育精神,另一方面又有所推進。就《指南》的“德育目標、德育內容”部分來講,可謂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學段銜接、整體一貫。
中小學德育目標兼顧先進性與可能性,既層次分明,又一以貫之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在發展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小學德育的目標應具有層次性。一般來說,包括三個層次:最基礎的層次是培養愛國、誠信、敬業、友善的公民;第二個層次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使學生成為具有較高思想覺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三個層次是使少數優秀分子成為共產主義者。
《指南》對中小學德育目標的規定,同樣具有層次分明的特點。
一是所提出的德育目標有內在的邏輯層次,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基礎,經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必備品格,最后形成“四個自信”,對社會主義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二是各學段德育目標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總體德育目標一以貫之,但小學低年段、小學中高年段、初中段和高中段的具體德育目標各有側重,體現了德育目標的縱向層次性。小學低年段,以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教育為主;小學中高年級,以初步的規則意識和民主法治教育為主;初中階段以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教育為主;高中階段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即“三觀”教育為主。
這種德育目標的層次差異有其科學依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范圍。隨著中小學生的生活范圍不斷擴大,其面臨的道德關系、交往關系日漸復雜,成長需要和道德需要日益豐富多樣。第二,中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體驗能力和實踐能力在不斷發展變化,其道德自主性在不斷增強。由他律到自律,由被動到主動,由聽話順從到反思建構,中小學生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道德主體。第三,幾乎所有的德目,如誠信、友善、公平等,都有內在的邏輯層次,不可能在某一個學段一蹴而就。以核心價值觀之“誠信”為例,它就有4個層次:不撒謊,講真話;說話算數,一諾千金;個人誠信;國家和社會誠信。因此,誠信教育也應該有高低不同、前后相繼的4個層次,誠信教育的目標也應隨之而變。
盡管存在如上所述的層次差異,但中小學德育的目標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中小學德育內容既堅持了“主旋律”教育,又發展了“主旋律”教育
新中國成立60余年來,隨著不同時期社會形勢的發展,我國學校德育的具體內容有很大變化,至今已形成豐富的德育內容。從國家意識形態來看,始終提倡用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來教育廣大學生,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為德育的“主旋律”。《指南》在新的形勢下既堅持了“主旋律”教育,又發展了“主旋律”教育。不僅如此,《指南》所列的中小學德育內容兼顧“古今中外”,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處理本土道德文化與外來道德文化的關系問題。
對于傳統道德中人民性、大眾性的內容,我們還是要批判地繼承;古代中國人解決道德問題時所具有的道德智慧,更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因此,《指南》特別強調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不是籠統的、全部的傳統文化來教育引導學生。《指南》強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說正是借鑒、吸收了人類先進的文明成果。只有用人類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來教育引導廣大中小學生,才有可能實現我們的德育目標。
中小學德育工作方法需要創新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耿申
當今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不斷完善德育內容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還在于德育工作方法的創新。從德育方法的角度看待德育目標、內容、途徑和保障,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創新,有助于全面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德育方法創新的本質,是對抽象的德育方法根據當下變化了的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操作化加工,使之變成具體的應用方法。抽象的德育方法和具體的德育方法的區別在于,前者是概念化的方法,具有不因時間、地點而變化的特征。比如,“以身作則”“知行合一”就是亙古不變的德育原則;“說理教育法”“實際鍛煉法”“情感陶冶法”“共情理解法”等就是穩定且有效的德育方法。后者是還原到具體情境中的方法,具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變化特征,具有很強的個性色彩。所謂德育方法的創新,就是要求每個德育工作者都要在充分理解科學、抽象、有效的德育原則和方法的基礎上,盡力發揮自己的教育想象力,通過對概念化的德育方法進行情境適應性的改造和加工,使學生得以深化道德認知,體悟道德情感,付諸道德行動。
實施德育方法的創新,需要挖掘傳統德育經驗。我國的“以身作則”“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等都是兩千多年來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重視挖掘這些傳統方法的現代價值,可使德育工作變得更有深度和厚度。
實施德育方法的創新,需要學習經典德育理論。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尊重兒童,一切從兒童出發;裴斯泰洛奇的“愛的教育”理論,強調教師的權威來自愛和責任……近代教育開啟以來,德育新理論不斷涌現,為中小學德育工作方法的創新提供了無盡的理論資源。
實施德育方法的創新,需要開展德育科學研究。德育方法的研究包括調查研究、觀察研究、實驗研究、案例研究和經驗研究等。許多學校自發開展的德育方法實驗研究或行動研究,用科研的方式嘗試了許多新的德育方法,有些方法獲得了推廣應用。很多地區的中小學所開展的學科滲透德育的行動研究,把知識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突出“知行合一”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實施德育方法的創新,需要社會形成教育合力。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學生道德判斷、道德推理等道德認知的發展,學生對社會角色的認識和體驗,學生道德思維與道德行動的統一,都需要家校社三方形成一致的認識,采用一致的方法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