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測量(使用手冊)
作者:德育處 來源:徐州市三十三中 發布時間:2015年6月2日
MHT 中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測量(使用手冊)
一、測驗目的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所面臨的內外壓力普遍增多。適度的壓力可以提高個體的動機,促進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使個體適應的更好。但當前,不少壓力已超過了他們所負荷的程度,常常會引發過強的焦慮,緊張、不安、抑郁、恐怖、孤獨、自責、過敏、沖動,身體癥狀等心理困擾和適應問題,甚至引發精神癥狀。通過本測驗,就是幫助老師、家長和學生本人了解存在的問題,然后有的放矢的從認知和行為等層面上進行輔導,以改善、維護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測驗內容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是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按焦慮情緒所指向的對象和由焦慮情緒而產生的行為兩方面測定,由8個內容量表構成。這是按照焦慮反應的表現方式和場合來分類的:
1.學習焦慮。近年來,隨著升學考試和就業考試的難度增加,學生和父母都很關心學習。每天把學習掛在心上,擔心被老師提問,上課時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試就怕得壞分數而無法安心學習,這些就是學習焦慮的表現。
2.對人焦慮。青少年時期,由于自我過強,不會與人交往,很怕生人,所以,與他人講話時,擔心會不會臉紅,受到教師或父母責備時,一直放在心上,并擔心朋友也會背地里說自己的壞話,因而經常感到焦躁。
3.孤獨傾向。被父母疏遠的兒童,嬌生慣養在家稱大王在外懦弱的兒童,靦腆抑郁的青少年,都經常因孤獨而煩惱。這類兒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時,由于技術差、經驗不足,經常感到失敗的威脅。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還不如一個人玩。這樣,就越來越不會和大家一起相處。當別人高興地相互談話時,就有一種我不僅不能參加,而且還被人家排擠的心情。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最后只要是人們聚集在一起,就會感到恐怖。這樣,既想加入到伙伴當中去,又想避免在伙伴們面前出現失敗,因而產生不安傾向。
4.自責傾向。象打籃球、排球那樣,如果自己的隊輸了,有些兒童和青少年就認為是因為自己加入了才輸的,而一直放在心上。在受到責備、打架之后或成績不好時,常會認為是自己不好。這樣,就對自己所做的事失去了信心。經常擔心,阻礙自己的行動。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不認為是他人的問題,而經常認為是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稱為自責傾向。
5.過敏傾向。感受性太強,就連小事都放心不下,行動受到嚴重損害的傾向,稱為過敏傾問。對周圍的噪聲特別敏感,擔心家屬中有人會受傷,生病或死亡,決定事情不果斷,即使做了好事也感到煩惱。
6.身體癥狀。當焦慮急劇襲來時,感到將要死去,呼吸感到困難,心跳加快,感到喘不過氣,出虛汗,頭暈、知覺異常。如果焦慮是慢慢產生的,就會心神不定,心跳異常,脈搏混亂,想嘔吐,食欲不振,肚子痛或失眠等,這種身體上的癥狀是比較明顯的,所以,過去也曾用于焦慮的診斷。本測驗除了這種身體癥狀外,還包括身體某個部分是否有毛病,身體某個部分是否比別人難看,對身體缺陷不放心等,這些都能用身體癥狀的內容量表來測定。
7.恐怖傾向。恐怖和焦慮通常是區別開來使用的。這里所說的是,客觀上一點不需要恐懼,主觀上也不知道為什么要恐懼,然而卻抱有一種恐懼心理,這稱為恐懼傾向。例如,只要登上高處就怕得不能站立,無緣無故地恐懼黑暗,晚上開燈睡覺等,都是用來測定這種傾向的。
8.沖動傾向。有時無緣無故地想大聲哭、大聲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無理由地想到遠處去,或想死,這些稱為沖動傾向。這種想干危險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觀念,是因為內部具有焦慮傾向而產生的。
三、測驗結果的解釋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或焦慮測驗)的結果是以8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和全量表總的焦慮傾向的標準分來表示的。
一般說來,測驗結果的懈釋是按以下步驟進行的。
1.效度量表(說謊最表)的解釋
效度量表就是一般所說的說謊最表(Lie scale),得分高的人是為了獲得好的成績而作假的,歷以測驗結果不可信。效度量表的得分范圍是1一10,在解釋測驗結果時,對得高分的人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得分在7以上的人,要在適當時候重新進行測驗。
2.整個測驗的解釋
將受試者8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加起來,就是全量表總焦慮傾向的標準分。這是得分從整體上表示焦慮程度強不強和焦慮范圍廣不廣。總焦慮傾向標準分在65以上者,需要制定特別的個人指導計劃。這種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適應行為,其目的是為了消除焦慮。有攻擊和暴力行為時,如果進行懲罰而增強焦慮,必須用其他方法進行指導。日常不引人注目的人,雖然不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但不可放過。應制定計劃以改變其退避的、總想退縮的性格。
全量表是由8個內容量表構成。 每個內容量表的原始分根據常模表換算為標準分,凡標準分在8分以上時,就必須制定特別指導計劃。
例1,某受試者的8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分別如下:A為9.5,B為6,C為5,D為6,F為4,E為5,G為8,H為5。從上可見,A量表(學習焦慮傾向)的標準分超過了8,那么就必須制定有關學習焦慮方面的特別指導計劃。
例2,某受試者的8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分別如下:A為7,B為9.5,C為9.5,D為7,E為7,F為6,G為5,H為7,其中B量表(對人焦慮傾向)和C量表(孤獨傾向)的標準分超過了8,那么就必須制定對人焦慮和孤獨傾向的特別指導計劃。
四、焦慮傾問個別的指導計劃
通過測驗結果的解釋和診斷弄清了受試者的焦慮程度和焦慮表現的方面以后,就要制定指導計劃。一般來說,如果焦慮表現的方面比較廣時,很少用單一方法,而大多要用幾種方法進行指導。
現在,簡要說明一下對焦慮傾向強的人指導計劃。
1.學習焦慮傾向
擔心明天的考試,這是一種正常的體驗。只要為消除這種學習焦慮而努力學習,就會得到好的結果。但是,學習焦慮過強,變得無從準備甚至討厭學習,事情就麻煩了。
學習焦慮在開始時是怕學習成績不好受父母和老師批評,被同學們瞧不起。大多是學業上的自卑感與學習焦慮同時存在。如果真的因學習成績不好受到了批評和輕視,那么,下次考試時就會感到害怕:這次大概還會失敗吧。多次經驗這種失敗、失望和痛苦以后,學習焦慮和考試焦慮就會增強。當學習焦慮極度增強時,就會想逃避學習和考試。這就是逃避學習的心理機制。但是,為了掩蓋這種學習自卑感和考試焦慮,有的人就虛張聲勢采取粗暴行為。為了補償學習自卑感就只有顯示力氣上的優勢了。一般說來,在這種極度的學習焦慮之下,不可能有踏實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會明顯下降/
現在的學校教育中。中等水平以下的學生得到好的分數的機會是很少的。從學習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來看,為了提高學習熱情種學習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增多取得好的分數的機會(學生自身感到是“好的分數”)。大體說來,10次中有6、7次是成功的,失敗只有3、4次,就會產生可喜的效果。從心理衛生方面講,也應當準備更多成功的機會。
對學習焦慮較強的人來說,有效的辦法是有意地給予容易的測驗,使其取得“好的成績”,以消除過度的焦慮感。在日常測驗中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消除學生的學習焦慮,提高學習熱情。父母和老師對不好的成績也應減少斥責。壞的分數本身對學生就是一個懲罰,所以,不必再加斥責了。特別對學習焦慮傾向強的人更應注意這一點。
另外,消除學習焦慮以后,重要的還要培養好的學習態度。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同時,不能忘記自制力的培養。
一般說來,對學習焦慮較強的學生,不只要對其本人而且也要對其雙親進行再教育。特別要指導雙親不要要求過高,要改善家中的學習環境和指導方法。
2.對人焦慮傾向
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說了什么就總是想不開,受到批評總是悶悶不樂。這種在對人關系上容易產生焦慮的人具有退縮、過于老實、提心吊膽、沒有魄力、不敢講話等特點。但是,不僅這種退避型的人,即使有積極性、敢講自豪感、有組織能力的學生也會搞不好朋友關系。
對人際關系不順利的學生大多是經驗不是造成的。或者是幼兒時期沒有得到適當的游戲伙伴,或者是受到大孩子的欺負沒有到外而去玩過,或者是只一個人在家里玩又受到父母的嬌慣。這樣的學生都不能很好地和朋友一起玩耍。既能適當接受游戲伙伴的要求,又能適當地提出自己的要求,這是幼兒期應該掌握的一種技術。
為解決因經驗不足引起的對人關系上的問題,必須把本人放在朋友集團之中加以訓練。讓他參加許多小組(如學習小組、游戲小組等)的活動。開始時,先在小小組內參加活動,指導他樹立起對人關系上的自信心。
還有另一種類型的對人焦慮。有的學生從小受到父母嚴厲管教,形成了提心吊膽,看大人臉色行事的軟弱性格。這種學生對其他人也容易感到提心吊膽。據說,父親過于嚴厲,學生就怕男老師;母親過于嚴厲,學生就怕女老師。對這樣的學生進行指導的第一步,是改善父母的態度,讓他們尊重孩子的人格,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同時,在學校生活中,應使其感到老師是“承認”他的,指導他樹立自信心和安全感。
總之,在指導對人焦慮較強的學生時,第一步是讓他感到,同學們、雙親和老師是喜歡他、承認他的,使其樹立自信心和安全感。第二步是在對人關系的態度和技術方面進行指導和訓練。
3.孤獨傾向
有的學生在同學們玩得很愉快的時候卻一個人躲在角落里。有的學生總是離開伙伴們,孤單單地漠不關心地一個人呆著。有的學生平日和大伙在一起玩得很開心。但是一旦一個人時就悄悄地自言自語說:“我連一個好朋友也沒有”,顯出十分孤單的表情。
感到只有自己一個人的不安感稱為孤獨感。這種孤獨感總是強烈存在的話,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象征。
孤獨感有許多類型。由自卑感引起的孤獨感,例如,因為自己身體缺陷或學習不好被大家瞧不起而感到與大家十分合不來,最后終于脫離了大家。與自卑感正好相反的情況,有的“優秀學生”,在班級內沒有一個能談得來的人,沒有一個真正的好朋友。還有的學生,根本不體會活動的快樂,或是輕蔑與其年齡相當的活動,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就感到十分孤立。
此外,因家庭貧困,自感比不上同學們而孤立的學生也是不少的。與此相反,家庭十分富裕,游戲、言談、服裝等與同學們相差甚大,因而孤立的學生也是有的。還有的學生在大家悠然自得地活動時,自己卻必須努力準備升學的事,有一種異質感,感到自己與眾不同,因而產生孤獨感。對有這種異質感的孤獨感的學生,在進行指導時,首先要盡可能消除異質。例如,因活動能力差而成為孤單一人的學生,可以讓他找出一種特殊活動去做給學生們看。其他具體事例不再多述。
還有所謂“冷漠感的學生”。具有這種類型的孤獨感的學生,好象一個用殼封閉的海螺。不管別人怎樣引誘,總是一副冷冷的表憤,一句話也不說。越是想親近他,他越是這樣,甚至送來一個反抗的“冷眼”。這種學生,或是得不到父母的愛,或是缺少撫養人的愛護,特別是幼小時就缺少愛。在溫暖的家庭里養育的學生成為有溫暖感的學生。在冷漠的家庭里養育的學生則容易具有冷淡的性格。雖然父母親常說:“自己的孩子,不會不愛的。”但實際上卻有憎恨自己的父母。此外,這種情況也很多,不管父母心里怎樣愛孩子,孩子都不理解這種愛。其實,孩子追求的是愛撫、接觸、照料等具體的愛的表現。孩子看到別人家的父母子女一起在假日外出游玩時,也希望自己能隨父母出去玩。這是孩子的純潔的愛的欲求。
最后,在孤獨傾向中還要提一下有精神分裂癥狀的人。這種孤獨型的學生,一看就有一種“古怪”的卯象。對這種學生首先要請專家診斷。
4.自責傾向
所謂自責就是責備自己。這種傾向走向極端就會過低評價自己,自責、自我卑視、自我輕蔑。這種狀態是受悲哀和憂郁情緒支配的。從根本上講,自責傾向是掩蓋敵意和攻擊的表現。自責傾向的機制是這樣的:孩子依賴父母——父母嚴厲懲罰孩子——孩子對父母抱有反敵意;當這種反感和敵意表現出來時——父母越發嚴厲地懲罰孩子——孩子失去了憎恨的目標一一自責傾向形成。不只是父母,教師和朋友也能引起同樣的狀態。學生被父母、教師和朋友拋棄了就無法生活。學生對這種權威人物的不滿,如果得不到順利解決,學生就會產生自責傾向。自責傾向構基礎是對失去別人的愛的不安。因此,指導自責傾向較強的人,首先就要讓他實際體驗到別人對他的愛,以解除他的不安。由于被別人愛的欲求過強,有一點小事就會感到“自己不被愛了”。這種情況,就要指導他對自己的依賴心較強的性格有所認識,并加以改變。在學校教育中,對自責傾問強的人的指導方針,是使其愛的欲求和受到承認的欲求得到滿足。為此,可以利用社會測量的結果把座位靠近“喜歡的人”,并通過適當的小組指導,改善與其他人的關系,給與受到別人承認的饑會,以提高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引導他改變依賴性格,養成自己有主見的性格。
在家庭中,也要減少斥責和限制,多給以“表揚”就“承認”的機會,以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一般來說,自責傾向強的人在改變的過程中,大多會暫時出現“攻擊”和“反抗”。特別是在低年級這種情況更明顯。教師和父母應把這種現象看作是“積極性的表現和萌芽”,從長遠來看,并加以指導。
5.過敏傾向
一有點什么事就放心不下,感到擔心的傾向稱為過敏傾向。日常生活中常說“那個人有點神經質”。這個“神經質”與這里所說的神經過敏大致相同。
所謂神經質,是指先天的、幼兒期表現出來的體質上的特點,即幼兒期開始就感受性異常強,消化系統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容易發生紊亂。這種孩子容易引起各種身體癥狀,大多被看作虛弱兒。其心埋特點是受哭、膽怯、擔心、小心眼等。也就是說,這里所說的過敏傾向應理解為特定意義上的神經質的心理特點。這種過敏傾向是隨一般不安傾問的增大而增大的。而且過敏傾向強的人在各種場合下都容易感到不安。對過敏傾向強的人進行指導是很困難的,因為過敏傾向在各種場合下都會表現出來。所以,必須進行綜合指導。如果只注意指導和改善一種癥狀,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惡化。當然,所有類型的焦慮傾向都有這種情況。
對過敏傾向強的學生進行指導,必須從調整環境,特別是從指導父母開始。如果父母明顯有神經質,首先必須改善。有神經質的父母大多過分擔心孩子的事情,因而孩子也容易養成過分擔心的習慣。因此,如果父母有神經質,最好把孩子與家庭隔離開來。
一般說來,指導過敏傾向強的學生時,應幫助他們與同學們做一些輕松愉快的活動。嚴格的管教、斥責、懲罰、嚴厲的訓練等是不適當的。作為教師應注意的是,過敏傾向強的學生總是退縮起來不引人注目,因而往往會使人們忘記他的存在。教師應首先承認他,幫助他恢復自信心。
6.身體癥狀
強烈焦慮會引起生理反應,如,心跳、胸悶、頭重、出冷汗、皮膚蒼白、肌肉松弛、小便失禁等,這些稱為焦慮反應群。正常人也會有這種焦慮反應,但大多數是發生在焦慮癥中。特別是,慢性焦慮狀態中容易出現腸胃障礙(胃酸過多、便秘等)、食欲不振、血壓不穩、汗分泌異常、眼睛疲勞、頭痛、失眠、疲勞等,而且對聲音和光線過敏。這些身體癥狀中,有的是“真正的痛”。一般是“真正的病”和焦慮同時在起作用,或者是焦慮真正起作用的原因。特別是這些癥狀同時出現很多時,大多數焦慮在起作用,即原因在于焦慮。這些焦慮是主觀上的“煩惱”、“悶悶不樂”狀態。這是從幼兒時期持續下來的東西,即所謂神經質型的性格。這種身體癥狀通常是和起他焦慮傾向同時存在的,對身體癥狀直接進行治療是沒有用的,必須解決起真正的原因——焦慮癥狀才會消失。尤其是,如果身體癥狀表現得很強烈,那一定是焦慮受到了壓抑。本人由于直接想到焦慮時感到痛苦,便以疾病(身體癥狀)進行逃避。這時,必須幫助本人拿出正視焦慮、解決焦慮的勇氣。通過游戲療法和充滿信賴感的個人面談,確認起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樣的焦慮,這是指導工作的第一步。
7.恐怖傾向
遇到未曾經驗過的場面,不論是誰都會感到害怕和焦慮。幼兒就怕黑暗的地方和很大的聲響,隨著年齡的增長焦慮也就少了。不過,受到嬌養和過分照料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賴心強、缺乏獨立性的性格。這種孩子只要是一個人就會焦慮,很怕黑暗地方,總是帶有孩子氣。對這種性格必須進行訓練,應減少父母的過分保護,訓練獨立生活能力。
但是,有時恐怖傾向會轉移為其他焦慮傾向。特別是青年后期的恐怖傾向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經驗和訓練不足”造成的。幼兒時就受到過分保護但管教過嚴時,孩子就會缺乏獨立性,同時又掩蓋著對父母的反感和敵意而變得膽怯。這種情況下出現的恐怖傾向是與對失敗、失望、懲罰的不安和對人的敵意混雜在一起的。所以,在進行指導時,首先要解除敵意,否則訓練是無效的。
8.沖動傾向
被強烈焦慮所驅使,坐立不安,無法靜止下來時,沖動傾向也會增強。 但是,如果只是沖動傾向特別強烈,就必須考慮到是否先天具有沖動性和情緒易變性。如果其他焦慮傾向得分很低,但沖動傾向很強時,就要弄清是否其他焦慮傾向被壓抑和隱藏了起來。如果不是這樣,本人又能意識到自己的沖動傾向,就必須幫助他掌握克服沖動的方法,樹立對待沖動的正確態度戍。例如,轉移注意、轉移心情、控制感情等。
9.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
這三種焦慮反應,在多數情況下是與焦慮的真正原因沒有關系的。所以,對這些焦慮反應特別強的人,直接去改善其焦慮反應是無效的。首先要通過事例研究和心理療法弄清這些焦慮反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生來就病弱或體質過敏的人容易出現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則和過度保護有關。沖動傾向往往起因于生來具有的情緒易變性和激情性。
五、測驗的應用
一、班主任用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可以從學生中發現需要進行個別指導的問題學生,并了解問題行為,制訂個別指導計劃。
1.對班級的評估
在實施測驗和整理結果后,首先要弄清全班是否有焦慮傾向過強的情況。對此,簡單的方法是計算全班總的焦慮傾向標準分的平均值。如果班級標準分的平均值是50左右(48—52),那么這班級總的情況是屬于一般。這平均值應考慮到地區差異,焦慮傾向的得分一般在城市地區要比農村略為低些。如果焦慮傾向標準分的平均值比一般情況高時,那么,對全班的心理指導工作要超過一般情況。班級指導方針可以根據《焦慮傾向個別診斷和指導》中所說的指導方針綜合利用,制訂計劃。
2.鑒別問題學生
接下來要分析每個學生的測驗結果。這方法在《測驗結果的解釋》(鑒別問題學生)》一章中已有詳述。
3.提出個案研究和個別指導計劃
如按照上述手續篩選了問題學生,應立即制訂指導計劃。研究學生個案時,對小學應從和父母面談,了解家庭環境,調查班級中人際關系人手。對初中和高中生,可以從與學生本人當面接觸入手。對低年級學生,主要是改進父母和教師的指導態度和技術,改善家庭環境和班級環境。此外,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本身有了自覺性和心理衛生習慣,這時,重點應轉移到自我指導。關于個別指導的方針,參看《焦慮傾向個別診斷的指導》
4.對父母的指導
在指導焦慮傾向很強的學生時,一般需要對父母進行指導。為了提高父母所需要的了解養育和指導兒童的方法以及心理衛生的知識,可以讓他們看到測驗結果,并加以說明。舉辦講座和討論會是有效的。在制訂本測驗的過程中,曾在小學里把學生的測驗結果交給父母,并進行了有關心理衛生的講座,很受歡迎。此外,如能讓專家來講解測驗結果,則不僅對父母,而且對教師也有很大益處。